您所在的位置:

首页 > 新闻中心

有企业已爆仓!岩板不过是被高估的市场和上瘾的“”

发布日期: 2024-08-17 15:00:22 来源:新闻中心

  2015年前后,陶瓷品牌捧为“香饽饽”的是大板,当年的口号是:无大板,不大牌。俨然把大板,作为陶瓷行业走下坡路的一根救命稻草。事实上,并未达到效果。无论是900*1800mm的规格,还是1600*3200mm的“巨无霸”,都没能打动消费者的心扉。

  因为彼时的大板,除了大,却没发现它太多的好处,大而且厚,搬运极为不便,终端的经销商,只能把这些大板推销给暴发户,走进他们的豪宅,量也就一直起不来。

  或许,上天也怜悯这帮“搬砖的”,给陶瓷人带来了一个新事物。2017年前后,岩板这个玩意来到了陶瓷圈。新产品,要走的弯路不得不走,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除了勇气,也需要运气,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。

  经过两年的蛰伏,率先入局的德利丰、新明珠、依诺等企业,终于尝到了“头啖汤”。正是这锅汤在冒着热气的时刻,嗅觉灵敏的同行不约而同地飞奔而来,在陶瓷年产量逐年下滑的业界,一个能赚钱的玩意,怎能抵挡住被追逐的可能?

  于是乎,2019年开始,许多品牌慢慢的开始外购设备,初期的许多厂家都是从西班牙和意大利进口岩板生产设备;而与此同时,国内的设备商,以科达、恒力泰为代表的企业,也快速研发并量产了岩板设备,以至于科达一年就赚了三年的钱,股票蹭蹭蹭往上涨,从4元左右的涨至如今的19元左右,翻了近5倍。

  而岩板生产线呢?据媒体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19年不足30条,2020年超过100条,2021年上半年已达到150条。以陶城报最新发布的全球岩板调研报告,截至2021年6月,中国建成具备生产1200*2400mm及以上规格的生产线条。很显然,大岩板线大关,更何况鱼龙混杂的叫法,许多900*1800mm、甚至750*1500mm、还有1200*1200mm的也被称为岩板。在国标未出台之前,就让“子弹先飞一会儿吧”。

  在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上半年时,岩板属于“大干快上”的时期,全行业的媒体聚焦岩板,全行业的同仁也无不谈岩板。岩板被同行和专家吹捧为无所不能,是神一般的存在。

  在生产线一条接一条地冒出的同时,各类大板岩板平台应运而生!前期玩渠道卖岩板的,原本迅速完成了原始积累,却在2020年下半年就连本带利一起给回了岩板。

  由于出岩板的厂家慢慢的变多,平台也慢慢变得多,岩板价格则是直线下滑,跌到谷底后再也反弹不起来了。于是,从200元/平米,到40元/平米,不过是一年左右的时间。

  对于想通过岩板赚钱的从业人士,还没有来得及明白怎么回事,就需要退出江湖。印证了一句话: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

  如果说销售价格由于产品供应增大,价格陡降,是市场规律使然,而且是在存量市场里竞争。那么,岩板的优异性能可以跨界出击,却未能收获应有的果实,究竟是咱们一厢情愿,还是我们并没有准备好?

  澎湃传媒旗下的《岩板产经》的“岩在中国”系列专题,曾多次探讨过岩板的跨界问题,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见解,也代表着他们努力的方向。时至今日,跨界依然在进行,但结果依然不理想。

  记得在一次酷家乐组织的活动上,OOD创始人陈浩然提到“岩板企业的融合”表示:可以通过从场景出发的产品系统、以木头材质延伸和规划产品线、丰富的搭配解决方案,为岩板家具做整体解决方案的技术上的支持,包括场景转化、产品服务、设计服务、联名产品等。

  陈浩然的建议,实际上已经为岩板制造企业提出了比较清晰的要求,生产适合家具行业的产品,提供设计服务、场景转化(应用)的服务,这些恰恰是生产企业所缺乏的,或者可说是不太愿意去做的。

  也正因如此,所有的岩板企业都在一个池子里游泳,全然不顾是否舒适,只是想把同行挤出去,自己就能舒服点。

  和OOD陈浩然看法相似,燊科的何翠刚、岩宝科技的过建军表达过类似的观点。岩板,并非万能,全岩家居也不可能是完全都用岩板,而是把岩板用在合适的地方。

  岩板脱胎于陶瓷企业,产品细分程度很高。正因为产品细分了,渠道也就更广阔了。除了传统的陶瓷经销商渠道、还有石材渠道、家具渠道、全屋定制、工程、设计师渠道等等。

  陶瓷经销商渠道,是岩板企业最需要突破而不得的。现有的陶瓷经销商,习惯了短平快的销售环节,瓷砖送到业主家中,工作就做了一大半,售后投诉无非是砖不平,或是渗色、或者是有色差。这些年,一石多面以及仿古砖的普及,连色差的投诉都几乎绝迹。

  岩板放到陶瓷经销商手里,如果没有加工,那几乎都用到了背景墙上,这个量并不大。或者就是当瓷砖来使用,这些做法都是在用瓷砖来换岩板的量,也就是常说的“瓷砖岩板化”。

  目前,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举措,各品牌在终端推岩板,都是要求经销商能有一定的加工能力,需要寻求增量市场,向岩板家居的目标靠拢。这种设想,到实践,遭遇一系列问题:加工不熟练、不专业;物流不方便、配送、安装费用高;售后风险大等等因素。困扰着经销商和品牌。

  所幸的是,有不少平台都在尝试标准化的运作。比如:岩宝科技、康岩科技、贴大师等等公司,都在摸索解决岩板到家居的整个生态链的模式。大体操作是,公司总部有大型工厂,在终端设立合乎条件的加工中心和服务商,以省和地级市进行网点布局。不过,这种模式的效果,还有待后续观察。

  当前,石材渠道和家具板块,可以说是岩板公司竞争最为激烈的板块。石材渠道对企业来说,相对简单,就是卖板而已。这点,工程也有这样的特点。如果工程有加工需求,则服务也极为看重。家具板块,则需要与家具企业一起探讨产品设计、功能属性,服务链条长。

  全屋定制、设计师渠道、高定,是岩板能够创造附加值的,相应也需要企业的配套服务能力。

  岩板经历了2年多的持续热点轰炸,终端消费者的热情并未被完全点燃。目前,陶瓷经销商卖岩板,不足总量的10%;最大量的产品成了餐桌、办公桌、茶几、电视柜。未来岩板靠什么打动消费者呢?

  性价比、美观实用,或是消费者最关注的。这也是岩板企业要去解决的要素所在。渠道很多,打通才是关键。需要布局,更需要人才和实力。

  岩板,由于至今没有国标,而如果用陶瓷的国标,则岩板的范围相对宽泛,哪怕用陶瓷大板的国标,目前叫做岩板的产品也大多符合。只是如果这样,那为什么还叫岩板,直接叫大板得了!

  江西高安的朋友说,当地有750*1500mm的也叫岩板,30元/片出厂。而在岩板主要阵地佛山,也有很多号称岩板的产品,和想象中的也不太一样。

  还有一位终端的经销商发来一张图片,说:包装上打的是岩板,你们看看这是吗?当时,回复他肯定不是,就是片中板而已。

  尽管行业热火朝天,实际上经销商和消费的人对岩板知道的还是不全面,也不专业。这正好给了一些人浑水摸鱼的机会。规格、尺寸、厚度全然是乱来的,只是为了打上岩板的标签,多挣利润而已。

  随着行业的发展,瓷砖的岩板化、岩板瓷砖化,一定会加剧,这样来说,岩板给陶瓷带来希望,却又有几率会成为陶瓷内卷的开始!

  有企业上了七八条生产线,建了大型加工中心,也有线上品牌和线下品牌,还有集团内部都在推广,却拗不过岩板的大环境。如今,生产线没有停,岩板倒是把仓库塞得满满的。

  理论上说,岩板市场无可限量。曾经在各种论坛上,专家和嘉宾都曾给出自己的预测,至少是1000亿市场,也有2000亿,3000亿以上的论调。

  这些预测,既是美好的愿景,也有一定的可能成为现实。不过,当今岩板总量约300亿的产值,和各种预测数都相差太远。

  如果说一切都将成为现实,打通全屋定制、全岩家居的通道,橱柜衣柜都大面积采用岩板,通过跨界成为别的行业的重要选材,这一切或不再是梦想!

  那么,岩板究竟是一门生意,还是一项事业?不同的认知会导致不同的结果。如今,有太多的企业老板只是把岩板作为一门生意,短时间能赚到钱就是了,今天有饭吃,哪管明天饿不饿肚子。许多做岩板的企业,是想它成为挽救自身品牌在做瓷砖方面的劣势,提高产量,降低价格就是他们拿得出手的杀手锏了。这是很多陶瓷企业的真实写照,也证明了这个行业的窘态。

  也许你会说,大家都不降价,不就都有饭吃吗?大家都钱赚。大错特错。这社会早已过了吃大锅饭的时代,也不是计划经济,产多少销多少。嗷嗷待哺的企业,比比皆是。好不容易来了个新品类,我能提高性价比,就更有机会卖更多。你管我卖单片还是整托,还是整货柜的卖,卖出去才是硬道理!

  情怀,不是用来过日子的。当工厂已经爆仓,不要谈事业,很快成为事故。为何会有那么人都往岩板钻,或许是因为情怀吧!

  本文绝不是悲观的论调,而是岩板同仁们,如若没有创新的意识和服务的概念,都往同一战场去争斗,最终的结果能看到。